鈔票變薄,消費者對於資產配置的思維轉變
不論在哪個時期,房市是好是壞,市場上一直都有著投資客的存在。
以往,在房市還沒那麼熱的時候,有些人為了不被冠上"炒房不道德、死炒房客"的罵名,故常以"要買來給家人自用的理由"來買房,行"假自住,真投資"之實。
但到了今年,隨著低利有感、鈔票變薄,消費者開始擔憂錢該配置在哪,比較不會被通膨吃掉、跟不上市場。
一般人,錢不是放在股市,不然就是房市。但由於股市的可操控性太低了,通常10個散戶有9個都是賠錢的。而房地產除了可控性相對高之外,又有剛性需求支撐,故房地產往往成為了一般散戶置產的首選。
2020年,全台房市都在燒。不知曾幾何時,消費者與親友同事間談論的話題幾乎都圍繞在:"今天去看了什麼房子、接下來有什麼新案開賣、有什麼案子可買..."。買房氛圍濃厚,好似買房儼然成為了2020年的全民運動。
不過說也很奇怪...以前擔心買房投資會被冠上罵名,故不能太過高調。但今年,市場氛圍買房投資似乎就變得理所當然(?)。且當看著身邊的人都是這樣一買一賣,而且一個賺得比一個還多的時候,曾經相當鄙視投資客的人,今年也開始把買房視為賺錢手段之一。
說穿了,不論是豪邁地自稱自己是投資客的人,或者是行假自住真投資之實的散戶,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樣,並沒什麼分別。
--
不時就聽到有人說:“房價還有公平正義嗎?“。
什麼是公平?對誰而言又是真正義了?
在這自由市場機制底下,「氛圍」代表著大多數人的走向。「氛圍」在無形之中形成,且氛圍建立在「制度」的基礎之上。如今的制度,很顯然地,讓持有房地產的人套利不少,不然不會一窩蜂的人想買房讓資產擴張。
最後,人很常發生的矛盾心理是:
“自己賺,可以。但被別人賺,就不行“。
人性問題,無解。